祈福的造谣者

一篇知乎上的问题回答


 

似乎是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群体为先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人民大众”这个概念太过于深入人心使然,人们一直对自己是否处在群体之中这件事很是敏感。他们会对自己没有随到大流而不安,并且总会迫不及待地加入到群体之中。在舆论事件中,人们总要选定一边站好,不仅要选边站好,还要选人多的一边。哪怕没有人要求表态,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表态。

 

他们心底隐隐地担忧并不难理解,他们也在做着这样的行为。因为不表态的人并不会被人归入中立,而是直接被划入被谴责的一边。在灾难发生之后的公众话语中,倘若没有表达祈福和悲痛,那么就是冷血无情,没有人性。因为在这样一种急切期望自我表达与他人认可的公众话语中,“不说出来自己保持这样的感情”就如同“自己没有这样的感情”。

 

祈福谣言的散布者们也同样如此,他们亦需要借助这种这样的谣言来显示自己已经站到了大义的一边,攀附这一大爱以获得心安的感觉。同时也让自己安心,自己不会因为没有及时表态而遭受别人的质问与不信任了。
尽管他们心中或许并不会直接这么想,但这种需要一种展现以彰显自身的立场的想法早已存在于内心,说这种站队以及急切于表面表达自己的立场的想法是植根于人们心底或许也不过分。

 

对于祈福谣言的散布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祈福以及祈福的内容本身,而是他散布这些消息所构成的他“正心系灾难”“充满大爱”的印象这样一个结果,以及能够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会跟随转发这样的预期以及能够带来的满足感。对灾难的祈福成为了他自我实现的一种工具,从而也使他规避了被批为“冷血”的可能性与局面。
在『祈福』这样的大义先行的情况下,即使谣言被拆穿,他以及转发者也能够借由这一大义来抵挡他人的指责,即将自己的行为与好心绑在一起,否定其行为即否定“祈福”这一动机,从而反诘质疑者没有大爱与祈福之心。

 

令人沮丧的便是这样一个事实:在公众话语中对于公众而言重要的并不是说什么话,而是站在了什么立场上,以及这个立场能为公众个体本身带来怎样的印象或评价。毕竟这就是普罗大众所唯一能在公众事件中找到彼此共同得以比较与交流的地方。因而每一次灾难后的祈愿正不断沦为公众攀附其间以彰显自己大爱以及分清轻重缓急人情冷暖的证明。
而借由这一大义,他们也就获得了去指责他人的道德资本,为其参与进公众话语的舆论浪潮以及参与对他人的指责筹措资本,做好准备。

 

难解的问题在于,谣言暂且不谈,尽管上文一味地试图指出这些攀附的祈福的虚假之处,但似乎人们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分辨真心的祈福与出于攀附目的的祈福——虽然后者一样出于“真心”。所以面对“以偏概全”“冷血无情”“装腔作势”这样的指责,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显得绵软无力。虽然这种绵软可能来自于作者自身,虽然这些指责可能也将成为这篇文章的例证,虽然这篇文章可能也是这攀附大军中的一员。

撰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