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故事内核”的浅见

在知乎上对《什么是故事内核?》这一问题所做的讨论与见解。


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的话,故事内核就是创作者有关“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这一论题的观点。

在这里就稍微抠一下字眼来展开一下。

“怎样的”可以涵盖的范围很广,如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们应该如何相处,世界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人,概括起来的话,也就是探讨人与世界、人与人的相处交互之间,应该抱持怎样的姿态。

正因为这个范围过于广大,所以它是“论题”而非“问题”,创作者提交的是“观点”而非“解答”。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知道某个正确的答案才能更好地活下去,人们也并不会因为获得了某个解答而得道升天。创作者同样不应该过于武断,也不应强加自己的看法。

 

这一故事内核中蕴含的观点,是通过角色及其经历来展现的。

角色承载了某种生活状态或人生状态,也承载了某种观点。不同的角色抱持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构成了剧情的推动。不同角色在剧情之中境遇的不同,以及结局的不同,展现了创作者对于不同观点视角的取向,和他所认为的结果,这些就构成了这一故事的故事核心。

既然说是为了讨论“应该抱持怎样的姿态”,那么谁才是那一个“应该”,就得由其结局展现,不由其结局展现,则应由某一个评价体系予以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可以是作品内世界观逻辑建构的,也可以是外部读者所处的现实世界的通用体系。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好”的角色和“坏”的角色的交锋,最终“好”得生,“坏”死去,传递出“正义(好人)必胜,邪恶(坏人)必败”的观点,此即可以认为是该故事的故事核心。

但是也不一定仅止于此,这之中的过程还可以由创作者重心的偏移来使故事核心转向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好人(坏人)在交锋中得生(死亡)”这一过程,来讨论更加具体的议题。

 

这一更加丰富的过程也就引出了故事核心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由因至果之间的逻辑传递是否恰当。一定意义上说,这之间的传递才是故事核心最引受众注意并引发讨论的部分。如“好人得胜”,“好人”是指他所处的立场还是他个人的品质抑或是他选择的队伍;“好人”是不是可以只要站对的队伍就可以放肆破坏——只要破坏的对象是“坏人”一方的,只要这个目的是为了击败“坏人”的。创作者在建立故事内核时,为了传递某个核心观点,在建立使这个核心观点得以成立的剧情逻辑时,在具体的布排上就忽略了某些可能很核心的议题,从而暴露出核心观点的不合理或是不成熟之处。

事实上,相比起不同立场角色的结果,角色的行动过程才是真正暴露创作者观点的部分。因为立场本身从语言上描述还是模糊的,甚至是空泛而虚无的,唯有具体到行动中才能了解这一立场是怎样的立场。“青春是美好的”,这没错,但是你要说“堕过胎打过架私过奔痛哭流涕过放肆大笑过在大街上歇斯底里过的青春是美好的”,那受众就要跟你好好谈一谈了。“人生是美好的”,这可能没错,但是你要说“我戴着A牌的表挎着B牌的包开着C牌的车前往D酒店喝着E年份的酒吃着F国的特色大餐的人生是美好的”,那问题就不一样了。

 

尽管故事内核往往涉及到人、事、世界的观点或看法,但是它并不代表三观。它只是在某一具体议题上的看法,除非创作者的野心过于庞大非得要讨论只有怎样才算如何,一般而言读者不会过于将其上升到三观的高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创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应抱持冷静与克制的原因,过于言之凿凿就容易引发质疑,从而暴露出问题。

 

但是故事内核本身并非必然存在的。近现代先锋文学就试图剥离故事内核,只追求“讲述”什么但不考虑讲述“什么”,他们存在的意味有点像是回归语言叙述本身,抑或是对现实本身的抨击与反叛,这种时候,它们的文学作品的内核便不是“故事内核”,而是基于立意的“精神内核”。

拙见如此。

撰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