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撰写于去年十月左右的一篇未竟稿,试图讨论的是意见领袖的泛滥以及公众意见的瓦解的问题。原本计划是为友人的微信公众号而撰写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坑在半道上。
总的来说,当人们意识到个人声音的渺小时,他们就会转投向意见领袖,寄希于能发出自己想发出的声音的意见领袖,并依赖于此。借此,他们将产生个人声音力量正在日益庞大的“错觉”。长此以往,他们将逐渐丧失得出自己的意见的能力,最终与今天所鼓吹的自媒体的万众之声背道而驰。这篇文章的意图就在于指出这种倾向。
由于日渐产生自己的学识已经接近停滞的怀疑与恐慌,我开始怀疑这篇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所进步,而非停滞于过去撰文所讨论的水平。因此最后我还是搁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直至今日。将未竟稿张贴出来绝非对它或者对读者的不尊重,而是希望借由这一过程重新审视这篇文章,或许收到来自自己或他人的意见。
我仍期待将它完成的一天。
在未竟稿中被视为非连续的单独文段,会用分割线隔开。它们在写作时可能是随手写下的论点或者过渡段,用以辅助整篇文章的成文。
2018 年 5 月追记:本文已由北宁协助续写,续写修改后的版本请见:《乘客无处可去(续写稿)》。
如果硬要不自量力,试图选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互联网生活现状的话,“老司机”应当作为其中一个有力候选。尽管这个词语在现在的网络语境中常常带有某种令人狡黠一笑的微妙含义,但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这个词语所代表的一种希冀由他人直接将结果、信息呈现于自己面前,而免去自己去搜索查找的心理惯性。
最开始作出这种选择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每天每天互联网上都在产生着不计其数的新内容,而我们又无法将其遍历,即使要在其中搜寻也会花费时间与精力。慢慢地,不光是新闻和信息,还有其他的东西似乎也变得无从下手了,因为仅仅是对每天硬塞到眼前的新闻八卦就已经要耗尽精力。所以在媒体之外,就会出现一些负责甄选新闻与八卦并带到他人视野里的人。这种为他人“带路”浏览新闻和信息的模式,用“老司机”来概括似乎总有不妥,便姑且以聚合者来称呼。
到后来,需要带路的不仅仅只是新闻或信息,还有在网络交流中可能遇到的一切。“求详细”每天都会见诸于各式社交站的时间线中,“来个链接”更是已经成为输入法候选词里的第一位,只需敲出首字母就能在首位看到它的身影。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人们变得越来越无知,也只能越来越依靠那些带路的聚合者们。
要想考察这种“带路”模式要有多受欢迎,从“点赞数”这种可量化的指标来窥探一二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知乎上曾出现过一篇专栏文章,其内容大可用以下三件微小的工作来概括:介绍了在 Chrome 浏览器上运行的 Tampermonkey 插件;介绍了一个用来屏蔽搜索引擎上推广链接内容的脚本;用截图加配文的形式介绍了如何用插件加载并使用脚本。这篇文章所获得的赞数逾百近千,而文章下方还提供了“打赏”按钮,至于有多少人打赏,不得而知。不过从打赏钱最后还是入了文章作者的腰包这一点来看,说插件作者和脚本作者都成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嫁衣或许并不为过。
与之类似的还有知乎上的搜集好的回答,甚至还有搜集搜集好回答的收藏夹的文章,更不用提微博上那些以转载知乎回答为生的帐号了。他们所能获得的点赞与转发,可能比它们所聚合的某篇内容所获得还要多。
这里将它们引作例子,并不是意图否认这种文章或聚合它们的存在价值,而是想说明这样一种现状:人们给予聚合者的赞美、注目与依赖或许已经多过了给予给那些创作者的分量了。如果这句话说得太过委婉,那可以更直白些:人们太过依赖聚合者而忽视了创作者本身了。
短期来看,人们似乎是对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或资料的能力与兴趣在减弱,他们或许会以自己不知道该去哪找到这些东西作为理由来辩解。这也确是事实。不过在尝到了对信息信手即可拿来,只需刷刷时间流就能获取一切的甜头后,还有多少人会有心去自己翻阅看别的新闻或查找资料,就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了。
这种伸手即来的便利能够带来惰性,而这种惰性会使人慢慢习惯于别人带到自己面前的吸收方式,并渐渐习惯了别人在这些转发的信息中所呈现出的风格与价值观。
如果任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呢?一个可能的结局便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我们失去了针对信息的选择和获取能力,以及判断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只能依附于为他们组织并带来信息的聚合者们。
所谓的海量信息带来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变成了某种无稽之谈。因为过于庞杂的信息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能依靠有心于此的聚合者们来为他们提供。如果人们完全依赖于此,那么他们所标榜的自由就变成了从选择信息的自由变成了选择谁提供的信息。这和从两三个党派里选一个执政党似乎也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认同了这一点,就难免会觉得今天的有些“自媒体”的来势有些凶险。因为很大部分自媒体他们本身并不生产新闻或者新鲜信息,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整合既有的新闻与信息,然后给出一定的意见。而要命的地方正在这个“提供意见”上,……
即使以自媒体丰富了舆论场中的意见形态和意见市场予以辩护,……
莫不如说,自媒体正在轻易地分享着专业媒体在数十上百年来所积累的公信力。
而那些无心或是没有能力去推广自己与展现自己的创作者们,只能沦为成为那些“司机”与聚合者的附庸甚至是道具。对于这样一个沾满创作者与被抄袭者的血与泪的现状,如要归咎责任,那些只顾于向媒体或“司机”讨要他们想要的信息的读者们恐怕概莫能外。
如果要对媒体寡头保持警惕的话,那对于这些“信息寡头”恐怕也不该坐视不理。
所以,需要引起注意和警惕的并不是聚合者或者聚合媒体的存在本身,而是它们意图摆出的正统、意图与传统媒体一较高下或是标榜自己所能起到不可磨灭之作用的样子。他们作为意见领袖的所能起到的威力将比一直以来人们所警惕的不公正的媒体的威力更为庞大,因为他们不需要遵守媒体所必须遵守的中立客观等诸多专业性准则,他们可以肆意感情充沛,大加煽动,加工重组,号召人们去不相信。因为他们是人们身边的人。
如果人们继续摆出一副乘客的姿态嗷嗷待哺地等待聚合者的带领与喂养,那么他们将愈发无话可说。
自然,一个人分享他所见到的新闻与讯息并予以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他们决心专司于此,或他的读者开始依赖于此——而他本人也欢迎这样的现状,那它所能起到作用和应负担的责任就绝非一个个人所能逃避或承担的了。
现在,自媒体人正主动争当着意见领袖,却不想承担作为意见领袖应有的责任。
以个人为载体的自媒体,如果在人们间确实将起到媒体的作用的话,那么历史上不负责任的黄色小报和山东媒体对新闻界和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也将在自媒体能够对最广泛的意见市场所产生的影像中重演。
在这个四周都是前方,四处都是道路的世界里,如果没了司机,乘客就没路可走。——这正是这篇文章所极力去提醒应该避免的结局。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种过于恐慌的滑坡谬误。事实或许确是如此,要是这般那更是皆大欢喜。
这篇文章所做的事,正是站在滑坡的半腰或是地步,对着可能业已走到滑坡边缘的人们大声呼喊,远离这样一种可能的结局。正因此,本文不惮摆出张牙舞爪甚至危言耸听的样子。因为在结局打开之前,任何负面的猜想都可能是危言耸听。
的确,不少标榜自己是“自媒体”的人也无非是聚合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者。可能这种现象和现在的整体的媒介环境有关吧。
想尽快转变成有说服力的大V,想赶紧把流量变现,想挣快钱…归根结底还是天性作祟。我们都想趋利避害。
技术的进步似乎把本身就以混乱为常态的世界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