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6 月 2015

苦难的安慰

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总想要在成功之人身上找到一点苦难的痕迹才能心安。

我们不断地说服自己,因为他们有了苦难的磨砺,在与苦难的搏斗中战胜了苦难,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
所谓天分,不过只是开始,而苦难才是他们破茧成蝶的关键。

因为,倘若那些成功之人一点特别的苦难都没遭受过的话,倘若他们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平步青云的话,那就等同于对我们自身的否定了。 他们能够凭借努力取得成功,而我们百般努力却仍不见起色。他们的成功便成为了对我们的无能的取笑,他们愈发成功,我们的无能就愈发显露。

所以我们要拼命找到他的苦难与可悲,我们要找到他人生的缺憾与不完满,要是找不到,就剜出一处来。我们用他们残缺的身躯或灵魂,抑或是过往艰难的经历,为他们的伟业做出解释与注脚。这样既升华了他们,也安慰了我们自己。我们对我们说,我们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的转机与钥匙而已。

于是我们便于精神上就取得胜利了。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与平庸。因为我们还拥有能听见这多彩世界的双耳,我们还有能够诉说的嘴,我们还有能够自由活动的身体。
虽然我们没有他们成功,但是我们拥有自身的完整与简单但真切的普通生活的幸福,而这些是他们所没有的,他们所渴望的。

现在人们在谈起自己的成功时,似乎不说点过往的故事就不足以说清自己的成功,不抖出点不为人知的艰难就枉走过那么多的路。听众们总要听到你以前受过苦才满意,因为这样才能证明你是靠自己走过来的。只不过到今天谁也说不清“名人讲述苦难”和“人们渴望苦难”究竟谁是先谁是后了。
到了选秀节目就更是如此了,虽然这些过往的悲惨与苦难和他们的才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更比如说去细究他们的故事是否足够用“苦难”来概括。但导演组和观众们同样需要这些苦难来将他们与那些普通的才艺者区分开来,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为什么他会显得这么好。为什么他们能站到台上而我却不行,因为那些苦难造就了不一样的她了。擤了擤鼻子在转念一想,虽然我没有她那么有才,也没机会站到那样的舞台上,不过我过得比她好,这样就行了。

并非刻意否定苦难对一个人的塑造,只是更多时候苦难就是灾难,只是灾难,没有什么“但是”的转折。只是我们总要给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加上点痛苦的影子,免得让我们在看见他们时就要羞愧地移开视线。

百万次死亡

文学课的期末作业,等到老师讲评后可以发出来了。虽然除了“写得特别长”以外也就没有其他的评语了。

也不知道凭什么,就是对这个开头有着一种莫名地满意。但是后面篇幅写出来的效果几乎到了完全配不上这个开头的基调的程度。因为时间紧迫赶在上课前十分钟成功收尾,也就落了现在这样的遗憾局面。许多能够发挥的地方都没有写出,写出的地方又不够精彩,也没有展开。总之,还算是一部遗憾的作品。

但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加修改保持原样地把它发出来。毕竟这是时隔许久之后,至少在篇幅意义上,我真正完成的一部小说。不是残品,也不是片段,更不是废稿。而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的瑕疵,也就是此时的我的弱小。


(更多…)

于洪流中抚平裴塔琪的裙摆

为学校公众号写的图书推荐,推荐的是伊坂幸太郎的《魔王》。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抚平裴塔琪的裙摆这个意象也令人难忘。

可惜的是论写书评档次还是不够。一点也不纯熟。还是显得像作文一样。


(更多…)

轻蔑

依旧是学校杂志社专栏稿件。

相比起以前的,这回的更有“我”的存在。在以前写文章总会很避免提到“我”自身,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每一段都显得比较短,有点短枪流的感觉。现在写文章好像更注重内在的逻辑和条理了。不过也只是好像,我也不敢说我的逻辑很稳。

我始终仍没有达到能为自己的观点坚守站稳的程度,慎之又慎,总觉不得要领。大概还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