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闲言碎语

有关「社会主义」梗的闲话

在知乎上对问题《如何看待突然火起来的「社会主义」梗?》撰写的回答

 

政治话语的娱乐化背后隐含着两种可能性:政治话语本身威严性的丧失,抑或受众对政治不再认真看待。
二者可能有互为因故因果的关系,在拆解开的时候也定会相互提及,但是根源性的原因往往会将这二者结合到一起。

政治话语的权威丧失可能来自于其自身与现实已经逐渐脱节,也可能是政治实际还能接地气但是包装这一政治运行模式的话语已经不符合时代的现实。概念的空泛化、描绘的美妙图景仍然只是图景,在大力宣传背后某些问题依旧不得解决,教条式的测验或考试,这些是能够引发黑色幽默式的讽刺的基础。
而黑色幽默式的讽刺和网络娱乐狂欢的区别在于参与者以及参与的形式。黑色幽默姑且还有现实中的情况可以切实地讽刺,而娱乐狂欢就是不在乎现实究竟如何而陷入空泛且仅限形式的参与了。这一次的群策群力式地创造就是由前者到后者爆发式的转变。仅就某些语句而言,它们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切实地展现出了某些政治概念的权威性的丧失,但是后来者仅仅只是为了玩闹欢笑而上下撺掇。
这种争先恐后的参与恐怕并非因为对政治表现不够进入人意而要怒吐怨气,而是受众不再认真看待政治,转而将其化作娱乐材料。这实际上是在隐晦地传达出一个信息:受众对政治本身的关心程度在减弱。无论是出于无能为力也好还是纯粹觉得无聊也罢,积极投身于这样的话语狂欢之中就代表着这些政治话语与概念的严肃性以及其背后的理论及逻辑都已经被消融了。这种消融、特别是针对宣传式、根基式的理论概念的肢解便代表着政治与受众的对立与距离正在加大。

但是这种距离的加大并不一定全是因为政治本身的表现不优秀,还有可能是政治没有选择符合受众喜欢的形式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受众可能已经开始用娱乐的眼光来要求政治了。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如果只要政治打破它原先的严肃性,转用一种更亲和的方式、能够放心使人娱乐的方式来表达的话,那是否代表着某些切实重要并且与每个人相关的问题,如果它不能以某种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话,受众就不会去关心,也就能容政府随意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了。如果答案为是,那令人恐惧的事才刚要开始。

换言之,就是政治话语权威性的崩溃给予了黑色幽默存在的可能,而受众的娱乐式眼光以及娱乐需求趁着黑色幽默像政治话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了政治新的掩盖问题的方式。政治在受众心中的严肃性正在土崩瓦解。
受众于是就陷入了一面抱怨政治无法参与也不容平民参与,一面将政治当儿戏看待将它当做娱乐的材料。这样的循环实际上是在不断拒绝真正的政治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沉醉于这番娱乐的人而言,真正的政治不进入他们的生活反而是好事,因为他们不一定都有辨别个中是非并切实为自己与子孙的生活与未来进行考虑的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狂欢将这么延续下去,在受众自以为自己狠狠地踢了谁的屁股一脚时,他们对生活的不满或者对政治失范的担忧或许就在娱乐与谈笑之间消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消解。这样的消解给予了他们某种麻醉感,便有可能使他们视而不见的生活,或者拒绝复杂思索的生活。这样子的循环是否会助长政治话语失范、政治话语的娱乐化以及政治寻得了新的形式来安抚受众、掩盖问题或者躲避问题,就很难说了。

所以这种狂欢,对于统治者以及平民百姓而言,或许都是好事,也或许都不是好事。

有关网络小说的漫谈

对某道知乎上的提问所做的回答

 

对于其他艺术创作载体,漫画也好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既有优秀的不愧于艺术品这一称谓的,也有堪称糟粕的。特别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得到极大扩展、商业需求触及每一种创作载体的情况下,只为满足人们的意欲的作品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文学作品亦不例外,有值得永世流传的不朽之作,也同样有低俗不雅的拉杂作品。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的常态。有人看就有人写,有人愿意为此付费就有人愿意为此倾注精力。

如果你承认了成人影片、低俗影片的存在,并觉得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尽管我不去看但这不关我事,那么相应的这一类型的小说亦应得到承认。

这些作品都是创作者在商业社会催生下的应读者需求而写就。只是这些创作者并不以文学创作的追求为目标,而是以编写读者喜爱看、能满足读者某种欲望的故事,并通过持续的故事编撰谋取名利。这是一种求生行为,这是一种营生。

它们本身不会传承,但是只要读者存在,这些作品就会存在下去。先有的作品将作为后来者的示范,为后来者提供模仿的范本与创新的源泉。

它们本身亦不会消亡,因为面向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隐秘的欲望和肉欲的作品将会陪伴这些欲望本身一直存在下去。即使明面上不复存在,暗地里依旧会受人喜爱。

因而很遗憾它们并不是“特殊”的小说,它们能够如此大量的存在就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或者题材定式,也就具有了一种普遍或者常见性,也不是只有某小部分读者才会喜爱的作品。
不过它们现在成了一种偶尔会让人特别拿出来进行质疑的对象,这种现象反而比它们本身更值得玩味。

对于别的载体而言,纯粹强调满足人肉欲或其他欲望的作品与一般的作品往往是能够区分,并且是分开对待,采用不同渠道发行与获取的。但是这些网络小说却和其它“普通”的小说能够在同一平台、同一排行榜得以存在。并且它们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且显得很大量的这样一种现状更轻易地就能引起受众的警惕,甚至是批判。

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文学”载体本身。相比起电影、电视剧这些生来便是为了娱乐而后才产生艺术形态的体裁不同,文学自诞生之始就是“高贵”的,它是由知识分子与贵族构建起来、历经漫长时光才逐渐得以成为所有人的艺术。而它在这漫长的时光中有相当长的时间都担任着记录历史、社会变迁、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寻的职能。换言之,文学与文字是带有它天然的严肃性的,不仅是思想上的严肃性,也有创作本体的严肃性——粗暴地将其简化的话,就是你要写故事也得给我好好写,即理应认真对待的意思。这种严肃性在人们心中扎根,并且存留至今。

可是文学同时又是最“简单”的艺术创作门类,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开始创作。只是问题不在于大家都在写,而是大家都在写的同时以往不被认可为文学的作品也能称之为“文学”,或者能够披上“文学”的外衣了。网络文学网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它的语境下,无论是多么糟糕的小说,都可以算作一种“文学”,特别是那些受人欢迎,排行前列的小说,就更能获得这一种加持。因而有些跟不上变化的读者就会开始怀疑,这些作品是否能够称之为“小说”、称之为“文学”,但是市场和网友们并不关心这一点,网络的语境就是“给你好看”,只要好看就行了,是不是文学与我无关。

这就是让我内心感到复杂的地方,尽管我们仍不大愿意将这些作品称之为“文学”,但是“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形成与认可在今天看来几乎已成定式。但是这一称呼又过于宽广且不严肃,将优秀的作品与糟糕的作品一同囊括之后,它本身的水平也变得暧昧而不可言。一方面我们承认这些作品能够得以大量存在代表着这是读者喜欢看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又为这种作品能得以大量存在而扼腕叹息。它是否会代表、或预示着文学在某一意义上的坠落或式微,争吵至今还未休止。

而另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于,这一问题或其类似的问题,它们的提出往往不是真的在探讨这类型作品所代表的的形态,而只是作为某些读者去攻讦另一些读者的武器而已。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作品如何,只在乎让这些作品的读者如何。这一现状也让人不得不回避这些讨论与问题,因为它们毫无意义。

然后迈向第五年

博客四周年啦。

其实这个标题在去年就该用上了,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写完那篇文章,于是就拉到第五年来用了。

确切来说并不是今天,而是早在 10 月 22 日,这个博客四岁了。原本就想在当天来写点文字了,但是当时正被许多篇稿件和作业缠身,就只能拖到现在——虽然我今天还是得继续交稿。

又是一年,这一年里这个小站点发生的变化的话还真不小。

这一年来一共更新了 32 篇博文,其中有不少都是进了大学之后写给杂志社的稿件,还有在知乎逐渐有了写作习惯后发在知乎专栏里的文章。但是大多都是凭脑洞和思绪挥笔而就的随笔性质的文章,而非具有什么严格考证的论述。一直标榜自己是写小说的,但是小说作品也只有一篇,还不大愿意将它拿出手。有一篇采访稿件,算是第一篇用于发表的采访稿件,只是网络采访但终归写出了像样的样子,也得到了受访者的肯定,虽然在杂志社的公号上阅读量不甚了了但也满足了。

我一直处于自在写文章,写完了如若受欢迎就会高兴,不受欢迎的话郁闷一会接着继续写的状态,但是如果一直没有收到回馈的话,还是会觉得郁闷。文章也是如此,知乎上的回答也是如此。这种郁闷进而会让自己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写出受人欢迎的东西——只是这种怀疑已经持续了数年了,不过是自己一面兀自怀疑一面又不思进取地继续我行我素,才没有让它把自己的笔侵蚀殆尽。

自己的文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风格,是不是的确严肃而显得过于沉重,以至于不适合这个人们开始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是不是确乎单调而乏味,既无自己的风格,用词亦不广泛,只是一直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来来去去。大概在知道自己获得真正的肯定前,这些疑惑与担忧还会依旧压在自己肩上。我所写的文字里所做的批驳与批判,是否只是为自己不合时或不吸引人的文字作出的辩解与开脱,我也没办法解答。这种犹疑是否意味着我并非发自内心的总结、论述并且相信而只是攀附在一种反潮流的观点上以谋求心安,我不知道。在这一年,我作为自我的怀疑论者的程度似乎又加深了。

值得庆贺的一点是博客不再用歌词翻译来充数了,虽然它们依旧是访问的主力军。只是歌词翻译的习惯也逐渐荒废了,虽然也有兴趣冷却的说法,但后来也鲜接触到特好听的 ACG 向的英文歌曲,所以只能零零散散地干一些改写译文的拉杂活计。

现在博客的访问也算回归正常,每篇文章都能够慢慢积累起几十、数百的阅读量,至少我相信现在的增长率才更真实一些。曾经的 《DOA》(94W+)、《This Will Be The Day》(62W+)、《God only knows –Secrets of the Goddess-》(36W+)访问量三王现在也逐渐回归正常的增长水平。我到现在也想不通它们的几十万阅读量是从何而来的……不大可能是正常积累出来的,我更愿意相信是机器人爆刷。只是评论依旧冷冷清清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了一批固定读者。抑或依旧是靠搜索引擎引读者误打误撞进来然后随手多读两篇慢慢累加出数十上百的阅读量。那啥啊,要是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您是没事会来我这逛逛的固定读者的话,就留个言知会一声让我开心一下呗?要是您是误打误撞进来读到这篇文章的,就留个言鼓励一句让我开心一下呗?

有关博客本身的变化便是更换了新的主题(《换个新主题》),并且将站点从虚拟主机迁至了 VPS 服务器(《网站搬迁小记》)。这期间还遭遇了一次代购商跑路整个 VPS 和站点全遭爆破的惨剧(《搬家重建》)。给网站配置了 HTTPS 证书,后来发展到全站强制 HTTPS 访问(《为 WordPress 全站开启强制 HTTPS 访问》部分提到)。注册了不酷炫但中二的备用域名(《既然是未元境界,那就得有一个搭配的域名》)。虽然技术依旧是半桶水不到,每次都要查教程一步步做,但至少也能做到全凭自己维护起这个站点和 VPS ——当然,说实话这些事情是不是算得上是技术都是个问题。

这些变化都发生在 2015 年后,是趁着新年一步步迈开的改变。

大概说完这些了,2016年初就不用再特地回顾了。

 

 

闲言碎语说罢,负面情绪扫开,太阳依旧要升起,明天仍会不可抵挡地袭来。看这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缤纷异常,我们或褒奖或批判,或困惑或明了;嬉笑怒骂,有时猖狂;醒言稚语,皆在一堂。暂且回顾至此,然后迈向第五年。这个小站,这些文字,还望各位多多支持。

关于为何选择正版软件的瞎扯

用盗版软件,为了保证破解成功,要甄别各种破解版本,要去找补丁,找注册码、注册机。有时候还不一定能用,也不能保证破解版里有没有别人放的什么危险的东西。
有些即使破解了,破解也不完全,每几十天又要重新弄一次,等到你差不多忘了又被试用限制弹了回来。心烦不说,搞不好自己做的工作还被毁于一旦。
我从不否认我用过破解版软件。但我受够了为了一款破解版或注册码在偌大个网络世界里翻来找去,为了新功能还要时不时重新再找更新的版本。我受够了满屏的广告,压缩包里层层密码,安装包里陷阱重重。我受够了下一个安装包回来还被替换成推广软件,一不留神还被送一桶全家桶,电脑被搞得乌烟瘴气、满目疮痍。

我行创作之工,希冀自己的创作品能受人喜爱,并能获得回报,供我继续走下去。所以,我也要向那些创造这些软件的人他们应有的回报。否则,谁来创造创造者?
为了让他们以后能继续设计出更好的功能集成于软件间,方便我更方便地使用电脑。我有理由与道义付这笔钱。

那些软件从来就不是“不花钱就能用”,而只是“你找到了不花钱就能用的门道”。那是你的一条路,而不是通往使用这条软件的唯一的康庄大道。
坦率地讲,用正版的大都也不在乎你们用的是正版盗版。倘若你问我这软件怎么用,我知道有正版渠道的、代理商的、学生优惠报价的,我都先告诉你去哪买。如果你不愿花这钱,那也没关系,我若见过有破解的,我可以告诉你确实在哪有,但是你自己去找,自己去下,自己去折腾。软件公司的员工或许也是如此,他们深知我们我们所处的大环境还远未到将“购买正版”视为天经地义的地步,但也不会在被问及能不能提供破解版软件时慷慨相帮。这沉默的确就是无可奈何,我们不能行暴力之事,也就只能以不合作、不支持相抗了。所以,你用盗版软件,除非涉及商业环境软件公司会直接找你麻烦,但作为个人真的没个人愿意去管你。只是你若用了盗版还在一旁嘲笑正版用户,表示困惑、不值得、不理解,那就不要怪自己被别人口诛笔伐了。
因为软件授权就是一桩买卖,这和你去商店买一瓶水、买一套衣服没有本质区别。而现在从网络上获取一款软件的破解版所需要的难度的潜在的后果与从商店里偷一套衣服出来所需要的难度和潜在的后果完全不能相比,后者更加严重得多。所以就给人造成了找破解软件完全不是什么“错事”的错觉。也就因为成本低、后果不严重,所以人们也就放开胆子干,并以此为荣。
我不大愿意给支持正版套上“政治正确”这样颇微妙的词,而是这就是“正确”,这就是应当做的、正确的事。

过去我用过破解软件,我厌倦了,知道这不好了,所以我现在开始慢慢改,力所能及范围内能买得起的,我买,买不起的,我先找个免费的替用。身为个学生,我的生活费常因为买了一款又一款软件而捉襟见肘,但所幸至今常用软件已经全部替换成正版授权。Windows 也好 Office 也好 PhotoShop 也好甚至 WinRAR 我也买了正版许可证,我用的安心。
我也从不讳言,我这么做也为了哪天小小地炫耀一下,哪怕被看做虚荣。因为这就是一件应当做的、正确的事。虽“实然”尚不如此,但追求实现“应然”的局面,从来就不是什么坏事。

 

我买过的正版软件可见→支持正版

World Order 作品简介

【内含大量视频注意】

世界秩序(World Order)是日本著名前格斗选手须藤元气组建、由最初的五人历经增员、换人发展至今含队长在内七人的男子机械舞组合。他们总是身着西装革履、面无表情地在大街上、人群中“不知羞耻”地表演着机械舞,即使周围视线全部投来,手机相机拍摄不断也毫不畏惧,以灵活的四肢与身躯演绎着引人注目又颇具现代美感的舞蹈。
他们的作品都极具现代感,多数都由须藤元气亲自操刀作词作曲,使用大量电音和反复式的回环节奏来营造一种玄妙的氛围感,到了后期的作品更是如此。MV内容上,除一般的机械舞外,还融入了埃及手、鬼步舞等多种现代舞种,既与演艺环境和演员外表格格不入,又却能自己塑造出一种在大街上自占一隅、引人沉静的氛围。对于他们的作品,可以深究于其中的隐喻和思想,也可以毫无目的地感受。

(更多…)

祈福的造谣者

一篇知乎上的问题回答


 

似乎是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群体为先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人民大众”这个概念太过于深入人心使然,人们一直对自己是否处在群体之中这件事很是敏感。他们会对自己没有随到大流而不安,并且总会迫不及待地加入到群体之中。在舆论事件中,人们总要选定一边站好,不仅要选边站好,还要选人多的一边。哪怕没有人要求表态,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表态。

 

他们心底隐隐地担忧并不难理解,他们也在做着这样的行为。因为不表态的人并不会被人归入中立,而是直接被划入被谴责的一边。在灾难发生之后的公众话语中,倘若没有表达祈福和悲痛,那么就是冷血无情,没有人性。因为在这样一种急切期望自我表达与他人认可的公众话语中,“不说出来自己保持这样的感情”就如同“自己没有这样的感情”。

 

祈福谣言的散布者们也同样如此,他们亦需要借助这种这样的谣言来显示自己已经站到了大义的一边,攀附这一大爱以获得心安的感觉。同时也让自己安心,自己不会因为没有及时表态而遭受别人的质问与不信任了。
尽管他们心中或许并不会直接这么想,但这种需要一种展现以彰显自身的立场的想法早已存在于内心,说这种站队以及急切于表面表达自己的立场的想法是植根于人们心底或许也不过分。

 

对于祈福谣言的散布者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祈福以及祈福的内容本身,而是他散布这些消息所构成的他“正心系灾难”“充满大爱”的印象这样一个结果,以及能够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会跟随转发这样的预期以及能够带来的满足感。对灾难的祈福成为了他自我实现的一种工具,从而也使他规避了被批为“冷血”的可能性与局面。
在『祈福』这样的大义先行的情况下,即使谣言被拆穿,他以及转发者也能够借由这一大义来抵挡他人的指责,即将自己的行为与好心绑在一起,否定其行为即否定“祈福”这一动机,从而反诘质疑者没有大爱与祈福之心。

 

令人沮丧的便是这样一个事实:在公众话语中对于公众而言重要的并不是说什么话,而是站在了什么立场上,以及这个立场能为公众个体本身带来怎样的印象或评价。毕竟这就是普罗大众所唯一能在公众事件中找到彼此共同得以比较与交流的地方。因而每一次灾难后的祈愿正不断沦为公众攀附其间以彰显自己大爱以及分清轻重缓急人情冷暖的证明。
而借由这一大义,他们也就获得了去指责他人的道德资本,为其参与进公众话语的舆论浪潮以及参与对他人的指责筹措资本,做好准备。

 

难解的问题在于,谣言暂且不谈,尽管上文一味地试图指出这些攀附的祈福的虚假之处,但似乎人们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分辨真心的祈福与出于攀附目的的祈福——虽然后者一样出于“真心”。所以面对“以偏概全”“冷血无情”“装腔作势”这样的指责,这篇文章可能就会显得绵软无力。虽然这种绵软可能来自于作者自身,虽然这些指责可能也将成为这篇文章的例证,虽然这篇文章可能也是这攀附大军中的一员。

悲剧的极致

悲剧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件所感受到的悲怆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究其根源,悲剧造成悲伤的原因却异常简单——

不可得。

不可得,也就不满足;如若有机会可得,却又被阻碍无法得到,就会愤怒。而当目睹可得的机会逐渐被侵蚀殆尽时,就会绝望,再也无法接近,则引人悲怆。

喜剧往往是团圆与皆大欢喜,而悲剧的表征就是『期望的局面不可实现』。如无法跨越鸿沟携手的爱情,如英雄追逐的正义背后依旧腐烂不堪,如奋战者没有生还。死亡,则意味着不仅没有实现期望的局面,而且以生命为代价作为付出最终仍落为徒劳。

英雄悲歌与悲剧的区别在于,悲歌仅仅是英雄得以存活却不可得,悲剧是英雄献出生命也换不回最终的胜利。

 

所以我所认为的悲剧的极致并非『死亡』。虽然作为生命所面临的最残忍之事它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但是在死亡的背后事实上包含着深切的『不可得』的遗憾与愤慨。

『将美好的事物打碎给人看』,就是在抱怀着希望的人面前,彻底撕裂他们能够接近或是取得『美好事物』的可能性,以绝望引领期望者最大的悲怆。

在爱情面前我们希冀圆满,在灾难面前我们希冀得生,在亲情之间我们祈求合家团圆,在竞争面前我们希求夺取。而不得实现,就会令人愤怒,悲伤,遗憾,而美好的事物彻底地失去,就构成了悲剧。

悲剧的极致,就在于永远的失去与永远的不可得。不仅是曾经梦想的事物,还有能与梦想接近的一切希望。

 

最可怕的莫过于无尽漆黑,

因为那里什么都不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