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浓墨淡彩

轻蔑

依旧是学校杂志社专栏稿件。

相比起以前的,这回的更有“我”的存在。在以前写文章总会很避免提到“我”自身,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每一段都显得比较短,有点短枪流的感觉。现在写文章好像更注重内在的逻辑和条理了。不过也只是好像,我也不敢说我的逻辑很稳。

我始终仍没有达到能为自己的观点坚守站稳的程度,慎之又慎,总觉不得要领。大概还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吧。


(更多…)

少年可欺耶?

第一次给杂志写校外新闻类的稿件,原本写了七千多字的事件全回顾与评论,后来因为版面原因把前三千字的回顾给砍了。重新调整出了这篇事后谈。来准备放上博客的时候想了想还是觉得放和杂志一样的事后谈版本比较好。

整体上来讲觉得还行,算不得很优秀。但作为第一次上手,能拿个70分吧。

(更多…)

笑着灭亡

依旧是为学校杂志写的专栏稿。这次的文章难得地有些偏激和显得恐吓一般的说法。当然,这种观点于今日而言也是饱受争议的。虽不能让人信服,但至少也得要能让人感到警觉。

改了几次,还是觉得逃不开有些空泛的毛病。书读完了什么都不记得只消化了别人的思想也不见得是好事。

(更多…)

为什么是《1984》?

首发于知乎,原问题《为什么反乌托邦三部曲中在国内只有<1984>名气较大?》。

 

因为《1984》旗帜鲜明地反对限制自由,反对监狱,反对独裁霸权,反对对自由与民主的扼杀,反对我们不能做我们想要去做的事情。作品中对那种生活极其细致且多方面的描写,以及人们的凄惨下场,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反感。它反对的恶十分明显,并且容易辨别。这是放之四海皆遭唾弃的监狱文化,并且这是人们曾经经历过的(且不论这份经历是哪个国家的,或是造成《1984》独大的现象的读者是否亲身经历过),有“切肤之痛”的。不管是从我们国家所知的过去走过的路,还是从外来的西方价值观来看,这都是极其容易辨别并且去憎恶的。
它更容易能得到读者们的认可与辨别,并且能迅速为读者所接受、所警惕。无论是什么样的读者,都能明显地从《1984》中感受到温斯顿生活的极权社会里的种种反人类的举措,并在现实中加以警惕。
易于理解与感受了,读者的印象深刻了,对作品的认同感也就加强了。也就因为这样,作品就将得到广泛的推荐。
虽然不能否认《1984》它所作出的描绘在长久一段时间里仍具有极强的预言性,但是将其与中国曾经的道路与事件产生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是后来者带着主观立场做出的。很悲哀的是这偏偏就是它在中国更受欢迎的一大原因——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读者就是抱着要找到什么论据来黑TG的目的来去读这部作品的,要看看过去的那些事有多少被这部作品言中,然后再倒着用“反乌托邦三大名作”去黑回来。
乔治·奥威尔是反极权主义的,不是反共产主义的。偏不巧的是他做出的预言第一个言中的是后期走偏的苏联,加之那些读者在自己心中牢牢刻下“TG是极权”这种思想,所以把他说成是反共的急先锋。天可怜见。

但是《美丽新世界》的描述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将毁于作乐,毁于娱乐,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怎么可能呢?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设想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是反直觉的,也是难以理解的。简单易懂的游戏、引人沉醉的香薰、无所限制的性爱、永不止息的娱乐,这是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能够满足一切欲望的生活。人们怎么会旗帜鲜明地反对他们渴求的生活?
另一方面,是因为《美丽新世界》所描绘的世界的科幻感非常浓烈,即使是今日也让人觉得难以触及。这种遥远的未来感让读者丧失了一种可认知感,这种迷蒙而不真实的感觉使读者不能够去反对或是去感受为什么要去反对这样的社会。
既然不能明白为何要去反对了,那么就不能理解为何它是反乌托邦三大名作之一了,所以就没办法鼓起劲去推崇了。
《我们》与《美丽新世界》的原因差不多,同样是因为所描述的生活缺乏真实感。读者无法想象那样的世界,无法感受那样的世界,能找到反对世界的某种感情,但却不能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中对于那种极权生活中的细节着墨并不算多,主人公理所当然般地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读者对这种生活的反感程度。我们受不到警示,几乎了无收获,就不会推崇它。

男人的浪漫

这是写给学校杂志的专栏文章,是从我在知乎的一篇回答的基础上重新撰写出来的。

当时在回答“「男人的浪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翻阅着其他有着各自不同取向的答案,觉得这样互异的阐述总会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在里面。这么想着,我决心要写一个概括性的回答,思考几乎没进行多久我就得到了答案:是强大,是征服的感觉。接着就立马动笔写了一个颇文艺的答案。现在看来这个答案还是尚有欠缺的,没有包含后来有人提到的“诗人的浪漫”,也没能概括男女之间的罗曼蒂克(虽然我觉得这个真的算不得男人的浪漫,那是给女人看的浪漫)。后来想了想或许可以用“精神上的征服”来解释诗人的浪漫,他们在精神上击败了世界,任世界怎么变化都无法改变他们。尽管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结论但还是没有写到后来的文章中。因此这篇文章依旧是从偏武力和实在的“力量”的角度来探索男人的浪漫。

写完后读了读,觉得把结构卡得很紧反而使全文有些像作文,或许描写手法的单调而缺少变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就看主编和读者们的反馈吧。

那么,下一篇专栏文章又该写什么呢?
(更多…)

【歌词翻译】Sing

Gary Barlow – Sing

为女王献礼的曲子。全女声的合唱真是极富希望与魅力,还有夹在其中的原始的、传统的乐器为全曲增色不少。我最喜欢“Just Sing”一段里那位黑人大叔的和声,太赞了。

歌词十分简单易学,翻译起来也十分顺手。

Just Sing.大声的、大胆地歌唱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请不要改变译稿内容。如翻译有疏漏烦请不吝赐教。

2014年10月25日  第 一  稿

歌词下载点我 →  Gary Barlow – Sing.lrc

(更多…)

【歌词翻译】Rather Be

Clean Bandit – Rather Be

和搭档去KTV时搭档选了这首歌,结果一下子就中毒了。回来循环了好久都停不下来。

来到大学后翻译的第一篇歌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请不要改变译稿内容。如翻译有疏漏烦请不吝赐教。

2014年8月29日  第 一  稿

歌词下载点我 →  Clean Bandit,Jess Glynne – Rather Be.lrc

(更多…)